下一个五年,氢能市场产值将超万亿元
2025-11-05
新闻来源: 全联石油业商会
查看次数:439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6G)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十五五”时期,我国氢基能源与传统工业、传统交通、传统能源的融合发展将成为新能源制氢主要应用场景,也将成为绿氢产业链创新实践的重点领域。要强化应用场景导向的科技攻关,针对工业、交通、能源三大主战场,加强科技攻关,持续降低氢能应用成本,通过场景需求倒逼科技创新,形成“研发—示范—迭代”的良性循环。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专家张晓强预测,到2030年,我国绿氢产量完全有可能达300万吨以上,形成万亿元以上大市场。我国氢能产业经过“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正从试点探索进入有序破局和规模化应用的新阶段。王一鸣分享一组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氢气产能超过5000万吨,生产消费规模超过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产能超过每年12万吨,建成加氢站超过540座,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约2.4万辆。关于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成效,张晓强指出,截至2024年,我国已形成绿氢产能12万吨,占全球比重近50%;《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预计可以达成;2024年12月底全国氢能生产侧价格降至每公斤28元,消费侧价格降至每公斤48.6元,同比分别下降15.6%和13.7%。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将氢能列为前瞻布局的未来产业,给了行业极大信心,意味着氢能产业将从示范探索迈向规模化商业化发展的黄金期。自2021年首批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启动以来,地方政府始终是氢能产业落地生根的“主力军”。被称为“中国氢能产业之都”的佛山,当前正积极探索构建相关政策支持体系。“我们逐步构建起涵盖制、储、加、运、用全产业链,具有八大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的氢能产业集群,一大批优质企业和项目汇聚在此。”佛山市长白涛介绍。目前,佛山南海区的应用场景也被充分激活。据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介绍,南海已建成加氢站17座,投用氢能公交1350辆,两轮车超1万辆,氢能油船、无人机全面落地。氢农业全面落地,“氢能进万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区建成投用,家用氢气机、氢咖啡机、氢水杯等产品加速走进百姓家庭。山东凭借化工大省的优势,已形成氢能产业链。山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孙京军介绍,目前山东正推进“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在港口、物流、工业园区等领域拓展应用场景。“我们期待与南海在绿氢资源对接、技术研发等方面深化合作。”包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林立表示,包头依托千万千瓦级风光资源,正打造全国首座全场景绿氢自循环创新之城。通过华电绿氢等项目,包头绿氢成本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未来有望降至每公斤个位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张永军表示,各地实践全方位展现我国氢能产业因地制宜、协同共进的蓬勃活力。“既有各地政策的精准托举、技术的硬核突破,也有场景的创新拓展。”“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氢能产业,特别是绿氢发展仍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张晓强说,一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仍需攻克,质子交换膜、运输和加氢以及固态、液态氢等方面的难题,抬高了绿氢成本。二是我国“风光”装机快速增长,但主要在西北地区,距离负荷中心远,本地消纳难,制约绿氢发展。三是我国绿氢发展首先推动在交通领域突破,以商用车、重卡等为重点的方向恰当,但电动汽车快充技术迅猛发展,一定程度削弱了燃料电池车的竞争优势。对此,张晓强建议,下一步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要继续做好关键核心技术体系化攻关,而且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新兴科技发展对氢能的重要影响。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才能看来,我国氢能工业发展一定要建绿氢大基地,通过全国一张网的跨区域协同,形成绿氢工业体系。“氢能产业绝非单打独斗的竞技场,而是协同共赢的舞台。”顾耀辉指出,未来唯有融入全国大局,链接全球资源,氢能才能行得更稳、走得更远。“我们要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行动主动借鉴学习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围绕技术攻关、标准共建、场景联动、产业协同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