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十五五”规划!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


- 核心发展战略与目标 
科技自立自强:是引领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是中美博弈的核心变量。“十五”期间要实现九大未来产业的政策支持及卡脖子领域清零,形成机制依靠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总体定位:“十五五”规划定位为“承前启后,夯实基础,全面发力”,是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三个五年规划中的承上启下阶段。
核心目标:重申2035年远景目标,从2020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年均增速需达到4.73%。
经济增长诉求:“十五五”期间对经济增长的诉求较强,预计未来五年新增总需求约38万亿到39万亿,明年GDP增长目标或为5%。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科技自立自强目标: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已占全球26.2%(仅次于美国28.4%),“十五五”提出“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重点突破人工智能、量子科技、6G等前沿领域,并推动科技成果规模化应用。
现代化产业体系: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置于科技创新之前,强调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具身智能、航空航天、固态电池)、数字科技(AI、6G、量子科技)、空间经济(低空经济、深海科技)及生物科技(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
半导体产业链:半导体制造环节强调“Local for Local”趋势,预计2026年国内先进制程良率及产能提升,AI芯片、存储芯片国产化加速;设备材料领域,CMP耗材、电子特气等成熟制程材料国产化率较高,先进制程材料国产替代空间大。
3. 扩大内需与消费升级
内需战略强化:针对房地产调整导致的需求不足,提出“民生与促消费结合、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结合”,重点解决“看病难、住房难”,提升社保覆盖与公共服务均衡性,降低教育、医疗成本以释放消费潜力。
消费政策与新机遇:预计2026年消费补贴力度将加大,重点支持新消费领域,包括首店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地方文旅等,同时推动商品消费提质升级与服务消费扩容,关注具备供应链优势的传统龙头及创新型消费企业。
4. 行业投资机遇
高端制造与装备:
机械行业:制造业占GDP比重约25%,“十五五”聚焦高端化转型,高端装备出口增速达两位数(2025年前三季度制造业出口同比增7%),重点关注工程机械、仪器仪表及智能化装备企业。
军工与航天:地缘冲突加剧推动全球国防开支增长,中国明确“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商业航天加速商业化应用,卫星互联网、北斗导航规模化落地可期。
新能源与绿色转型:
风光装机目标:2035年风电光伏总装机达36亿千瓦(2020年的6倍),“十五”期间风电年均新增不低于120GW(海上风电15GW),光伏重点解决消纳问题,2026年起产业链盈利有望修复。
新型能源系统:电网投资预计达4万亿元(“十四五”为2.8万亿元),特高压、配电网智能化为重点;储能需求爆发,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目标180GW,液冷、硅光等技术加速渗透。
TMT与数字经济:
人工智能与算力:AI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国内已打通“AI Infra-模型-应用”全产业链,算力基础设施自主可控成重点,服务器、交换机等ICT设备需求快速增长。
网络强国与6G:推进“网络强国”建设,6G在“十五五”期间从标准化迈向商业化,物联网、车联网应用落地加速,光模块、卫星通信等环节受益于全球AI算力需求。
文化传媒:从“繁荣文化事业”转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科技+文化融合(AIGC、互动影视)及“华流出海”(游戏、短剧、网文)成重点,头部内容企业全球价值提升。
5. 科技强国
科技创新则是“十五五”规划中,驱动中国这艘巨轮前行的澎湃引擎。未来5年,我国的科技发展模式将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和内需拉动的新型驱动模式。
◎ 第一,根据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高层调研的重点产业主要有5大领域行业,它们分别是制造业高端智能化、被卡脖子的技术行业、通信新基建、人工智能以及能源改革。
◎ 第二,从重要会议看政策取向。这部分行业包括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制造业反内卷、国防军工、深海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

总体而言,“新质生产力”可被拆分成四大领域。
- 战略新兴行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制造、低空经济等。 
- 未来产业:这部分主要包括科技领域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元宇宙、机器人、量子技术等。 
- 数字经济:主要包括算力、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 
- 传统产业升级:主要包括建材、化工、有色等传统行业通过智能化改造进行的转型升级等。 
6.资本市场策略
长期趋势与估值:A股当前估值处于合理区间,“十五五”期间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工程师红利、制度红利构成基本面支撑,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绿色转型为核心赛道。
短期事件驱动:五年规划红利期(建议发布前后)提升市场风险偏好,2026年一季度需关注财政政策发力及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周期性政策的定调。
科技股看好:当前阶段市场处于“青黄不接”阶段,波动增大,斜率放缓,维持对科技股看好的结论,因科技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发展等政策方向利好科技板块。
市场风险偏好:预计四中全会将给市场带来正面的风险偏好提升。
素材来源:人民日报、先知研报、吴晓波频道等

 
 